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

硬幣改革 - 2012年早會短講講稿

這幾天,政府因為把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,需推出的一些補充政策,連接遭到非議。政府如推行一些長遠儘管有利的政策,但若短期上有很大的陣痛,民意非議者必然較多,所以能否減少陣痛,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分別。這使我想起2012年時向學生的一篇短講:

今天講一個又有數學,又有民主選舉的故事。
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小城,未有八達通,市民主要是經營小商業,找零錢通常不會動輒用計算機。輔幣有1毫、5毫、1元、二元半、5元。

有一年,一位市長做過嚴謹的數學研究,發現若所有價格都有均等機會發生,老闆找零錢時平均需要4.7個輔幣。但如果以1.8元的輔幣代替1元,可以把每次平均要的輔幣數目,減到3.9個。亦因此,每人平均錢包重量減少17%,替換損耗硬幣的成本也減少。
不過,初期需要多些時間心算,但長官又同時做了另一個研究,試驗的群眾經過數個月的適應,算的時間和以前已無甚差別。長官又很相信,民眾多做了非齊整數的心算,數學能力其實也會有顯著的提升。不過他沒有足夠時間對此做長期的研究。
當他推行這政策,遭到大部份民眾的反對,反對黨也乘機誇大壞影響,攻擊這位市長。於是他落區去解釋他的研究,不過由於要解釋比較長篇,民眾都未有耐性傾聽。
長官始終覺得推行是利多於弊,於是就在反對聲中推行。一如所料,在一年後的選舉,他連任失敗。不過由於新幣已經使用,政府也就不再變更,民眾用慣了後,果然也回到了以前的純熟程度。
數年之後,民眾發覺這城市的成年人以至孩子,計算數字的速度都比其他城市快,不過反對黨認為或者是其他因素造成,所以未有特別對這位前長官致意。

故事至此,可問問大家,第一是相信故事所講的數學計算,民眾後來的心算的進步,是真有其事嗎? 第二是如果這故事中的硬幣政策是象徵一些長遠是利多於弊的事,民眾的反對算不算是理性呢?而市長的堅持,又是否太過無謂呢?

對於第一個問題,我可以立即揭曉:故事中的涉及的數學的道理和數據,全部是真實的;至於第二個問題,答案可複雜了。如果你們有人可以有兩全其美之策,將來就是了不起的政治人才了!

1 則留言:

  1. 屁股指揮腦袋!所以説,民粹是胡鬧的!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