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

今年當日(4) -- 幾回見 烈火如歌


經過前幾日的不時驟雨,今日適時回復晴天,剛好可迎接這個十多年才一見的天象 火星大衝(即火星在軌道最接近地球的地方和地球太陽成一直線)。夜幕在七時徐徐落下,我們吃過晚飯後,就在住處樓下的庭園閒坐,近乎滿盈的月亮已先自出來了。Keira很是雀躍,因為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次看到的火星大衝。上一次,她就剛未到達這世界所以錯過了。

「其實也不算很特別,只是看起來就是比平時光亮吧了。」我說。

「才不是呢,之前有一次一連多日都是陰雨天,有一晚放晴後我下巴士,瞥見天邊有一個從未見過這樣光亮的光點,還以為是誰放的孔明燈。」Keira說。

「比較起來,你開學前看的那次日全食就真的是珍貴得多了。」我說。

「雖是這樣,但這可以爭取到外地早些看到的,而火星大衝的話,如果時間未到,你去哪處都無法看到啊?」Keira振振有詞地說。

「這的確是」對此我沒有什麼異議。「說來這個月真是夠你忙碌,剛把日全食看過,便連忙趕回來開學,所以這星期忙開學事,還未曾處理完那些相片,跟着又有火星大衝,再來便是慶祝生日的約會和中秋節,好在這中秋有補假,今夜才有點閒情看一下這天象。」

向東的地方有一些樓宇,到九時火星便在高樓的間隙中現身了,光達「負2.8等」(越負得多越是光亮)的橘紅亮光,即使在大厦的萬家燈火間也毫不失色。這就是火星在時間循環中來到最輝煌一刻的時候了。


我們興緻勃勃地用手機的鏡頭觀察火星上崎嶇的特徵,(反正現在都不必用天文望遠鏡了,手機鏡頭已經足夠可看。)「還記得上一回火星大衝的年頭,日子也同樣是崎嶇不平似的,所以古人都不很喜歡火星太過光亮。」我不禁有感而發。
「應該是那個『玄學的你』在說話了。」Keira常取笑我同一個人,一會兒講科學一會兒講玄學,實在奇怪。「不過我就認為,這次是不同的。這次火星大衝應該沒有壞事」
「何以見得呢?」
「因為這次火星大衝是在水瓶座呀!」她把手機中的實時星空圖給我看。「而且你看,火星就恰被水瓶座倒出來的水淋着,『玄學的你』不是常說水尅火嗎,所以火星是光亮但應該不會焚燒的。」
「希望你對。」雖然我對Keira這「發現」大不為然,不過想起來,國際的緊張近年確有點舒緩,金仔的經濟改革也算有聲有色。可能Keira會說對。

「看得差不多了,我們回去吧」好在觀完天不需像從前般要收拾器材,這個年紀要像從前般揹一袋儀器真的不行了。古人雖然不喜歡火星,但對我來說,火星大衝的年份,卻恰巧都是我人生進入新階段的時候,所以我是挺記得的。火星大衝那年,也看過一齣電視劇叫「烈火如歌」,女主角就是穿耀眼的火紅裝束。對我來說,每次觀看火星大衝,感覺也就是「星如烈火,歲月如歌」吧。

註:文中所述的天星位置皆屬真實。


(photo by Barthanomew Tsang)

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

怎樣才不會把「居屋」變成「糧票」?


上周,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了她對房屋的六項具體措施。其中,

1.      徵一手空置稅,這措施只屬聊備一格,對解決供應效果不算大。

2.      把馬頭圍項目闢作港人首置試點,由於對象為更高收入的一群,所以效果也不算大。

3.      過渡性房屋,是屬治標而未治本的措施。

4.      改善售樓方式,目的好,但對滿足住屋需求的大局的幫助也不算大。

5.      助房屋售價和市價脫鈎並改和入息中位數掛鈎,應屬從善如流。

6.      改九幅原屬私人房屋地皮為資助房屋用地,和筆者上篇談土地供應的文章 (http://stevensir.blogspot.com/2018/06/blog-post.html) 建議的方向相同,也屬好開始。



可見,只有56兩點是稍為搔得到癢處。筆者認為,方向是對了,但仍屬杯水車薪。在此筆者想說說自己第一次認識「糧票」的故事:


1978年,那是文革結束不久的年代,筆者尚是小學生,偶然需要跟母親經羅湖往廣州,那可不是輕鬆的旅遊,而是要協助帶內地所需的物資過關給親友。我們住在廣州的「招待所」(即旅館),我沒事做走到樓下附近的市集閒逛,想買一塊叫「馬仔」的小食,標價只是幾分錢而已,我掏出人民幣想買,小販卻問我有沒有「糧票」,當然我不懂得也沒有什麼糧票在身,小販便不擬賣給我,好在旁邊一位路人見狀,反正幾分糧票也不算什麼,便送了我所需的面值糧票,我才能成功買到了食物。

回去後也曾問過母親這事宜,當然解釋後我都是似懂非懂,真正弄明白應該是多年後事了。



原來以當時內地的計劃經濟來說,物價都是政府制定的,並不會因供求關係而漲落,所以可能出現物資相當稀缺,而售價仍是非常低殘的情況。「解決方法」就是以發給糧票限制需求,只有具有糧票的人,才能以手上貨幣買該貨物。所以,物價雖然表面上是便宜,市民卻並不享受得到。



隨着內地不住的改革開放,物價大致上都能市場化,糧票也因之成為歷史。不料在自由經濟的香港,糧票的效應變相在住房上出現了



由文首的第5點,林鄭雖然透過把居屋和市價脫鈎,看似穩定了市民購屋的價格,也令到能申請居屋的市民數目增加,可是改劃九幅用地作資助房屋用途,所及的也只是10600個單位,之前的居屋申請,白表15萬份,要60年才可完全滿足,居屋價更能負擔後,情況相信只有更差資助房屋猶如內地和開放前的計劃經濟,供應稀缺,就算售價如何便宜,都只屬可望不可即,每年的居屋中籤號,便是新式的糧票,把共產制度的夢魘,在號稱最自由的土地上還魂。



林鄭改劃九幅為資助住宅用地,其實已屬突破以往思維的做法,但如筆者上篇所言,一是不做,要做要做得更加徹底,效果才會昭著:就是把所有新發展區,原用作私營房屋的部份,都全數改作居屋用途。提高中籤的機會,減少「糧票」效應。



此外,筆者想提出以下兩點,改善港人置業的困境:



1.      所有往後的資助房屋,都保留在合資格人士中流轉。這能令到資助房屋的「單位池」只會擴大而不會縮少。林鄭最新提出的把新一期的居屋的轉售年限增加,也屬方向正確而力度卻並不足夠情況。

2.      林鄭雖提出的重建置業階梯,卻忽視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障礙,就是現行的超重印花稅。按理若非需要繳付辣招印花稅,普通印花稅的「稅率」並無增加,可是,現實情況是樓價升幅遠遠瘋狂過收入升幅,以致用「樓價」來計算的買賣樓宇印花稅的「金額」其實是「瘋狂上升」。

舉一例子:

l   2007年時,個人入息中位數是$11000,若以上一篇文所述,需求的是約350呎實用面積的單位的話,按新盤嘉熙的$648萬價格水平,用2018年初的中原中小型單位指數163.122008年初的63.16作計算,得出當時樓價應若為$251,須繳的印花稅為1.5%,即$37650,是當時入息中位數的3.42倍,即印花稅佔三、四個月人工。

l   2017年時,個人入息中位數是$16800,同等單位值$648萬,除了樓價增加而按比例多收印花稅外,又因高樓價而升多三個稅階,稅率暴增至3.75%!須總的印花稅為$228000,是入息中位數的13.6倍,即印花稅佔十三、四個月人工!

l   十年間,人工增加52.7%,但主要買樓成本卻增加608%,這不是超重徵稅是甚麼呢?

l   要說置業階梯的話,當然需要不窒換樓,要換樓的話印花稅更是要付兩次,隨時耗掉了業主的數年薪金,這令不少業主亦卻步,有需要亦不想換樓,甚至要租住大樓而出租細樓,費時失事。



要解決這個非常切身的阻礙,筆者建議,既然雙倍印花稅已能壓制炒樓,對於首置及樓換樓的人士,印花稅率應調低,以印花稅維持在原初三、四個月人工為原則的話,申算合理印花稅率應只為0.9%,而且印花稅階亦應該拉濶,例如到1500萬才調升稅率。這樣只有利於真正置業者,卻未有對炒家減辣,應屬德政。



透過把私樓用地大量轉化為資助房屋用地、把往後資助房屋限制到完全留在單位池、及調低換樓主要成本的印花稅率鼓勵市民在置業階梯內提升,三管齊下,才能真正免使居屋籤號變成糧票。

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

公共年金釋疑之二


政府剛公布公共年金計劃的細節,筆者當即收到不少親朋詢問,現在回應如下:




1.      甚麼人較適合認購公共年金?

誠如上篇所言,年金說到底,其實是要對沖自己「太過長壽」的風險,如果是資產豐盈的長者,大致並不需要購置;資產有限,保守地投資又未足以輕易得到每月需要的現金的人,便確有需要考慮。尤其喜於股市中「賭博」又多是失利的人,年金的作用其實是限制他們去賭博,反而比他們自行處置為佳。
社署的網頁也特地更新了資料,強調年金的投放不會計入資產,所以投放於年金之後,如果資產不超過夫婦共$221000的話,是有權申請高額長者津貼,
假如長者夫婦二人各投放了50萬元於年金計劃,而剩下的資產不超過$221000,男方可得$2900年加高額長者津貼$3435$6335,女方可得$2650$3435$6085,那麼本來不符合得到長者津貼資格的長者,該50萬資產因此客觀效果是滋生比年金多一倍的現金,所以是較值得認購年金的一群人。年金是固定發放,會隨通漲而減弱購買力,這是一大問題。但如有隨年期增發的長者津貼伴隨,則也算有一點幫助。而兩位長者亦可保留廿多萬的現金作不時之需,也可免除其他種種風險(例如,資產轉移至子女遇到不肖子女侵吞/被騙徒騙走/炒股損手/把現金轉移時遺失等風險。),個人認為以上幾種風險都比放在年金為高。

2.      年齡方面,雖然購置的年齡越大,每月所得的金額也會越高,但基本上,還是一滿65歲就購置是較為上算。但如果是基於想領取長者津貼,則年齡高一點還是可以購置的,畢竟過世後餘款也可由受益人領取,理論上是保本。


3.      那麼可否早過65歲就安排年金呢?公共年金是沒有這選項的。當然牟利的保險公司會有這些產品銷售,不過筆者就不建議購置,原因是公共年金免除牟利因素,回報理應高於私營機構的產品。再者,如未屆退休而又想早作綢繆的話,由於可負擔的風險可以高一些,年金根本是一個太過保守的選項,這是屬錯配。

4.      至於認為年金實際回報率過低、年金派發其實是包含本金所以有哄騙之嫌、提取餘額概不保本屬不當之類的評論,只是因不大明白年金具有的保險性質,根本這也是私營年金產品共有的特徵。

大致上,如果性格實在不善理財,無論資產多少皆應配置於年金。除此,則只有想申請長者津貼的資產不豐厚的人士(例如不超過一百萬,因為年金認額上限為一百萬元)較適宜申請,否則的話,單純年金的回報其實並不算吸引,較具財商的長者還是有不少更好的選擇的,也就不需要和上列的人士去競爭年金的配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