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

私有化會德豐的報導:用錯誤的算術達致的誇大效果


227日,會德豐大股東吳光正宣布以分派一股九龍倉及一股九倉置業加現金12元收購其他股東手上的會德豐股份,以達致私有化。公告說明以停牌前收市價計,代價是71.9元,比起會德豐的收市價47.25元有52%的溢價。

不過,一些報章就以「吳光正以六折私有化會德豐」為標題,以顯示吳光正得到的利益的程度:

截至20196月底止,會德豐每股未經審計綜合資產淨值(NAV)高達129港元,意味71.9元的作價等同折讓約44.3%,相當於以近6折私有化會德豐。
其次,是次作價以現金加股份作交易,而現金比例只有17%,即吳光正家族只需動用81.5億元現金,便可以將會德豐千億資產私有化。……

何以同一個情況,會有溢價52%和折讓44%兩種如此懸殊的講法?難道其中一方犯了錯?

在我看來,兩個說法都有其問題存在。
首先看看報章的說法。大家以前都可能見過一類數學謎題,加減數出現了怪誕的答案,背後原因是把不同類的數目去作出加減。以上報章所述,在數學上也犯了這種錯誤因為129元是會德豐的每股資產淨值,而71.9元的代價卻不是資產淨值而是股價。事實上,若同樣以九龍倉的每股資產淨值46.77和九倉置業的73.35去加上12元的話,就會得出132.12元,比起原有的129元仍是有溢價的,並不是折讓,但是,溢價也只是2.4%,並不慷慨。但至少在資產價值方面,理論上是沒有侵害小股東。



而會德豐公告中的溢價52%說法,的確是以股價去和股價比較,數學上是正確的。但問題就是,一般的私有化的作價是一個不變的現金價。用股份去作為大部份代價,小股東根本無法保證如果贊成私有化後,收到的股份在套現時還是否這個價錢,所以這個52%的溢價也是作不得準。「數學上正確,但原來這數目是毫無意義」,這就是一個好例子了。

結果復牌後,九龍倉股價大跌16%16.44元,九倉置業跌至35.35元,即時令私有化價格跌至63.79元,把原本所聲稱的52%減少到35%了。

另外,報導中指吳光正家族只需動用81.5億元現金,便可以將會德豐千億資產私有化。數學上亦是錯誤的,給讀者造成誇大的效果。
原因是:吳光正早已持有會德豐的67%的股權,他以81.5億元現金買回的,是其他股東手上的33%股權,有862億元的權益,但又要先派發九倉和九倉置業的股份,即只剩下68億元淨值的權益。雖然,會計上的68億元權益應該背後蘊含了更高的價值,但報導叫讀者聯想成付出81.5億元而私有化「千億資產」,確嫌誇大!事實應該是說:付出81.5億元,去統一小股東手中的68億元資產到自己手中,私有化的是瘦身後的211億資產的公司,而不是千億資產的公司!

簡單來說,吳光正是想先把會德豐持有的兩間巨型子公司派發出去,剩下的211億資產的公司,作出私有化。甜頭並不是如報導所說這麼誇張。